欢迎光临3V阅读,这里是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X)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 高三 高中学段!
当前位置: > 高中学段 > 高三 > 高三历史 > 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X)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默认阅览 1 页,阅读全文,继续阅读及下载!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逃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1956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了既有仰韶文化特点又有龙山文化新因紫的庙底构二期文化. 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文化区系。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 A同源性 B多元性 C.连续性 D.互补性 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 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色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卧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 程体现了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3.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经济 放治 分家拆户 多里制度 计户授田 年基制度 以户纳税 案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丁徭更授 偏户什伍 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人政治体制 4.《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 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包括《雍也》至《乡党》五篇。据 此可知,魏晋以来 A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B.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 D.西域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5.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士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 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竟服靡衣,竞嗜珍馔,竞用美器”,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 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间里以华靡相胜”。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央政府的政治权酸日益衰落 B杜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B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庙底沟文化的多元文化特色及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 的多元文化区系类型,实际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放B项正确。“同源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沙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无法得出“连续性”的结论,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排除。 C考查西周家国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 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面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色主的称呼不是偶然 的,这是由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决定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分封的主要依据,故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 的片面解读,故排除:西周初期分封诸侯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可和功臣,故排 除)项, A考查秦朝的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户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利于提高素朝的国家治理 能力,故A项正确。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项:官僚体系的扩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分权 制衡是权力分立并相互制约,皇帝制度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故排除D项。 )考查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之前的高昌就已经设有官学,并以 《五经》等为教材,教授学生。而吐鲁番出土文书有《论语》等典籍,这些书箱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为西州 地方学校的教材,且与中原地区学校教材无异,这说明魏晋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 要涉及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 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慰趋于一体化的整合现象,放排除C项, C考查宋初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中北宋立国之初社会上下崇尚俭朴作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紧 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侈靡之风盛行,吃、穿,住,行等日常生话竞相攀比,故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与政府权威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奢侈,面非社会成员身份的变化,且“消亡 一词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故排除D项。 A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 期进到了破坏,这与明初后期专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成官专权有关,反映出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故A项 正确。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位面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查 内外奏章的法定权力,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D考查近代经济。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一战后中国机制棉纱进口呈断岸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甲午战争以 来中国民族工业中轻纺工业发展迅速,可知此时中国棉纺织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进口替代转型明显,即国家通过扶植 和保护国内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故 D项正确。机制棉纱进口是属于列强商品输出,不是资木输出,故排除A项:1901~1911之间新政时期机制棉纱进口星 现刚烈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在下降,故排除B项:从图表信息看,一战前机制棉纱进口处于高位,说明此时棉纺织业遭遇 列强商品候销,故排除C项。 B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传统屈原形象是“忠臣”,服从“忠君”这一传统伦理思想,维护君主统治,服务于 政治。新文化运动加时期,强调屈原在文学上的地位,谈化其政治意义,因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伦理思 想,所以,屈原形象的重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屈原形象解读的差异,不 是完善,故排除A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制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故排除 C考查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表中反陕出各阶级,各阶层不仅能参加选举,而且有些地主,富农,商 人还当选为参议员,这充分影显了中共力图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的努力,必然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与巩固,故 C项正确。中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日标是推翻帝回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材料与这一目标和原则不符,故排除A项:领导人的阶级基 础是工人阶级,材料不涉及扩大阶级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故排除D项。 D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5一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与居民储蓄,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构 成双“8”字形关系,在1988年之后,国民储蓄余额与外汇储备余额增长速率都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这表明,经过改 革开放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引进外资10年的积累,大大带动了居民储蓄的增长,缓解了经济建设中外汇储备不足的 压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的依赖在逐步降低,说明中国经济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 济效益不断提高,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改革开放深人发展的反映,故D项正确。生产总值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但材料没有外贸具体内容的变化,做 无法得出“外贸质量得到提升”这一结论,故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看不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放排除C项。 C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的诉讼人顿向于用个人对城邦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进面胜 诉,这表明维典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诉论能否获胜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哪一方是正确的,而在于双方之间是如何进行辩论 的,非更能够打动陪审团及法官,依据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司法审判的弊端,而不 是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个人利益与城邦利益的冲突,面是说明有人以对城邦的贡献 来为个人利益服务,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的诉讼人以自己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但不能推断出诉论人的身份,因 此不能得出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故排除D项。 D考查新能路开辟的影响。材料核心信息是世界地图从宗教图景各大洲孤立存在,发展到16世纪时因为西班牙、葡 萄牙殖民扩张而呈现出孤立发展向整体性世界发展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据教皇子年 线划分殖民扩张的势力范围,与地理知识的进步无关,故排除A项:B项解释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探险的原因,但 不能解释中世纪宗教图景到世界因殖民探险联系性加强这一趋势,故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对海外殖 民地的争夺,而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源于欧洲国家領土之争,故排除C项。 C考查文艺复兴。材料揭示了文艺复兴是在宗教信仰不动摇的前提下借助宗教信仰发展人文主义的本质,反映了以 人为中心的理性思想在文化传统传承中打破以神为中心的思维有了很大的突破,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 信仰,但是反对教会的腐化和堕落,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客观上推动了人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追求,但 是这个影响不符合材料核心思想内函,故排除B项:文艺复兴后民众虽然开始关注现世,但依然信仰上帝,生活方式并 未发生根本变革,故排除D项。 A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以来的200年间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 又引发了人口革命。伴随着人口增长而来的,是消费需求的扩大。由于食物消费量弹性不大,因而当农民收入增加 时,消费方向必然会转向农业以外的产品,如纺织业和治铁技术的革新,从而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故A项正 确。白由主义经济思御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故排除B项:没有其他国家作对比,无法得出C项这一结论,故排除:材料 主要涉及英国农业革命及农民清费,没有涉及社会各阶层,故排除D项。 B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及材料中的情景可以看出,这幅漫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前夕交战双方错踪复杂关系的真实写凰。漫画中,德国与奥甸帝国结成军事同置,英、法、俄相互签订军事协定。但没 过多久,“友谊链、便断裂,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锥亚宣战,后德国相继对俄,英.法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故B项正确,排除A项。直接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俄国革命 形势,故排除D项。 C考查美苏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苏争霸,都拼命向美苏阵营之外的 中间地带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以期在冷战对抗中获得广泛支持,面这一理论加速了美国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故C项 正确,排除D项。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诉求主要是反帝反殖,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经典现代化理论 在第三世界落后同题上,认为是第三世界制度和观念落后导致的,材料中经典现代化理论指出了亚非拉落后国家发展 道路的选择性间题,不是讨论亚非拉历史上落后的原因,放排除B项。 (1)特征:规模大,仓密数量多: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粮仓选址合理。(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便于粮食 运输和调拨: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包容与统一:扩散与开放:创新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 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大运河的槽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 线,即国脉所系: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4分,任答两点即可) (1)思想主张:宫崎市定:以中国中原与边服地区民族二元对立观点,彰显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中心,通过侵华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的合法性。(2分)蒋介石:将传统精神,伦理和社会治理方式与三民主义文化有机结合,力图建立国民党 一党独裁专政的国家。(2分)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从内容,形式到目的都琴为工农兵服务,确定工农兵为代表的抗日 军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人。(2分) (2)评价: 宫崎市定通过改写主权民族国家对立,不斯征战的历史,论证日本侵华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思想既掩盖了日本侵 华本质又否定了现代中国的主权和文化合法性,也为日本进一步侵路亚太其他地区提供了降护。(2分) 蒋介石提出“抗战建国”理论,具有民族危机面前重建中华文化自信心的积极意义,鼓舞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正面 战场的积极作战,但这一理论以三民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所谓“自治精神”为国家最高理想,无法形成对国家领土主权的 现代共识,也无法有效地组织民众共同抗日,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不断失败的局面。(2分) 毛泽东明确文化阶级属性,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知识分子建设为工农兵大众即为人民服务的新文化,确定人民 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依靠人民大众最终取得抗日胜利,赢得民族独立,建立人民的新中国。(2分》 示例一: 国家记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莫定了基础。(2分) 闸释: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后,党中央制定过菠时期总路线,根据我国国情,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国领导人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大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投人了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能 力和工业技术水平。逐渐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分布状况,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0分) 示例二: 国家记忆:“三步走”战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 闸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第一步 是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实现温饱:第二步是1991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 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 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进一步提出21世纪第 一个十年实现回民生产总值比2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特点:人群范围被扩大: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民族成员的主观意感。(4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传播了民主自由 等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 立:也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沙文主义,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受像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得到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 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6分,任答三点即可)
本页是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X)历史试卷含答案.pdf文档下载及预览页面。
预览的内容是经过转码压制后的图片文件,如果您想离线阅读或打印请下载。
pdf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联系本站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共享,无法确定内容的真实性,在我们在逐步建立一个所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上有一定难度,可能有诸多瑕疵,下载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