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苏轼,可这简短的几句介绍,又怎能描述完苏轼传奇的一生呢?我第一次了解苏轼,应是在小学,他在松间沙路上遇到一条向西流去的小溪,便吟诵道——“山下兰芽短浸溪……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学时,又读到他在沙湖遇到的那场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时读完,只觉文句优美,似缕缕情丝,在脑海中编织成为一幅灵动的画面。可等我上了高中,读到《赤壁赋》时,我才了解到苏轼之所以被后人推崇备至,作品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他的诗韵,更在于他的思想。文中,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原本是一次很普通的出游,可却因一段哀婉悲凉的洞箫,而引发了一段他与好友关于“人生短暂”的讨论,朋友认为人生短暂,如蜉蝣,如沧海之一粟,弹指一挥间,这实在是太令人悲伤了,于是羡慕起“长江之无穷”。可苏轼却乐观地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好一个“物与我皆无尽”啊!他已不仅是《定风波》中那个乐观豁达、“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了,更是看淡了人生与生死的“苏子”,我仿佛眼前出现了那个“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的“东坡先生”,那个在归京途中绝笔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老饕”。《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与好友张怀民赏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建造“雪堂”,喝醉后为流浪汉写《黄泥板词》:“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以久嬉”;苏先生写自己的好友李岩,说李岩睡量之足,“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在这些流传下来的文章里,他是鲜活的,是有人间烟火气的,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我们也要多谢苏轼,留下了如此多的美文,让我们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能够与他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先生确实“无尽”了。可能很多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他,在字里行间里,我读到的只是一个因醉酒而潇洒赋诗的身影,读到一种遇到挫折却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读到一份与好友情真意切夜游赏月的氛围,但仅仅这些,也足以让你我沉醉于其中,或许,这便是苏先生的魅力所在吧。读着《赤壁赋》,我仿佛看到苏先生与朋友坐在江中的小船上,听见他们和着节拍,伴着月光,依着轻雾,朗声唱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一首词,一篇文章,传诵至今,一代文豪苏轼,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年少时心灵的灯火,我也在这些诗词文章的浸润下,慢慢读懂了他。